隔震支座厂家

地震基础术语

392次阅读
没有评论

1、地震波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每秒钟传播速度5~6千米,能引起地面上下跳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每秒3~4千米,能引起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衰减快,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只感到水平晃动。在一般情况下,地震时地面总是先上下跳动,后水平晃动,两者之间有一个时间间隔,可根据间隔的长短判断震中的远近,用每秒8千米乘以间隔时间可以估算出震中距离。

2、震源和震中

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叫“震中”。震中附近震动最大,一般也是破坏性最严重的地区,也叫“极震区”。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在地面上,受地震影响的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距”。在地图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

通常根据震源的深浅,把地震分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中源地震(震源深度70~300千米)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全世界95%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在5~20千米以内。
3、震级和烈度
地震的大小常用震级表示,它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面地动位移,按一定的物理——数学公式计算出来的。也就是说震级是地震强度大小的度量,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的能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每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一个7级地震释放出的地震波能量就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一个8.5级地震通过地震波释放出来的能量大约相当于二滩电站连续发电近6年的电能总和。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大地震释放出的能量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地震的32倍。
地震发生后,地震波传播到地面,会给地面各种物体造成不同的破坏。通常把地震对地面所造成的破坏程度叫烈度,它由物体的反应、房屋建筑物的破坏和地形地貌改观等宏观现象来判定。许多国家采用地面运动加速度值来表示地震烈度,一般在设定不同地点安装加速度仪,直接记录当地的地面运动参数。地震烈度的大小,与地震大小、震源深浅、离震中远近、当地工程地震地质条件、建(构)筑物抗震性能强弱因素有关。但烈度却是根据各地遭受破坏的程度和人为感觉的同不而不同。我国目前使用的地震烈度共分为12度:

Ⅰ 无感。

Ⅱ 微有感——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Ⅲ 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IV 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V 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Ⅵ 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Ⅶ 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Ⅷ 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Ⅸ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X 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Ⅺ 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Ⅻ 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正文完
 
云南减隔震支座厂家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云南减隔震支座厂家 2021-06-03发表,共计1311字。
转载说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文章皆由CC-4.0协议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隔震支座厂家
评论(没有评论)